李晚月笑着道:“小蘭小桃小荷,你們做的很好,同在一個村子,你們願意幫助別的孩子,讓他們也能識字算數,這樣很棒。
有些人心眼小,難免看不慣別人優秀,看不慣別人比他們過的好,所以會故意說一些酸話,若你們聽到這些話,不用往心裏去,他們就是嫉妒。
若是你們聽到一句,就在心裏反覆琢磨,讓自己不開心,那纔是傻。
村長已經選好了地方,到時候你們去教其他小朋友,我另外時間教你們,等找到了夫子,你們就不用教了。”
先肯定孩子的表現,再提點她們,讓她們增強信心。
三個孩子齊齊點頭:“知道了姑姑。”
趙素英已經數好了銅板,道:“周家賠償的三百文,你們三個每人一百文,你們姑姑又額外獎勵你們五十文,所以每人一百五十文,做爲你們自己的私房錢。”
三個孩子眼睛亮晶晶,歡快地把錢收進荷包裏,鬱悶一掃而空。
王桂香猶豫了下,看向李晚月問:“小妹,我孃家侄子侄女,能不能來咱們村學跟着學呀?
我不讓他們住咱家裏,兩個村子距離不遠,每天送過來,學完再回去,也不用學太長時間,會識幾個字就行。”
李晚月點頭:“可以啊,不過大嫂,這快要秋收了,每天學的時間不長,來回送不值當,不如等秋收後,教的時間長了,再讓他們來,這樣也能多學點。”
“好,謝謝妹妹。”王桂香喜出望外。
孫秀芹也想讓孃家侄子來學,可是距離太遠了,她本來想着大嫂孃家侄子若是來家裏住,她就也讓侄子來住。
可人家說了不住家裏,早送晚接,那她就不好開口了。
傍晚,喫過晚飯,李雙雙帶着大妞二妞到李家玩。
兩個孩子跟着小桃姐妹玩,李雙雙和李晚月閒聊。
李晚月問:“你該不會想讓大妞二妞跟着學吧?”
李雙雙笑着搖頭:“她們太小了,不符合年齡,月月,我如今已經和離,兩個孩子也不會再回劉家,就想給兩個孩子改個名字,你能不能幫着給她們取個名字?”
李晚月尷尬地笑了笑,她一個起名廢柴,能想出什麼好名字呢?
想了想,她道:“長樂,長寧,寓意身體康健,喜樂安寧;清和,清容,取自清陽曜靈,和風容與,這兩組名字我覺得還不錯,你覺得呢?”
李雙雙雖然不懂意思,但名字比大妞二妞好聽多了。
她笑着道:“到底是讀書多的人,連名字都想的這麼好聽,我就希望她們平安快樂的長大,就給她們改成長樂長寧吧,過兩天讓村長叔幫我去縣裏改一下戶籍,順便把名字改了。”
她臉上的笑容輕鬆自在多了。
離開劉家,仿若新生。
爹孃護着,哥嫂疼愛,兩個女兒的笑容也更多了。
自從月月讓她做涼皮生意,她每天至少能賺一百多文,多的時候能賺三百文呢。
等以後攢些錢,她自己蓋個小房子,帶着兩個女兒好好過。
過的像模像樣。
過來串門的王秋聽到倆人說話的內容,眼前一亮。
立馬走進院子,笑呵呵問:“月月吶,這長樂長寧歸雙雙妹子了,那個清啥的倆名字能不能給我家大丫二丫啊,聽雙雙妹子這麼一說,我也覺得我家大丫二丫該改個名字。”
李晚月笑着點頭:“嫂子要是喜歡儘管拿去用,我把名字寫下來給你們。”
她進屋把名字寫下來,分別遞給兩人。
兩人接過,看着上面的字,王秋嘖嘖讚道:“這名字不光好聽,就連寫出來都好看,我家大丫二丫知道了,肯定高興。”
說着,風風火火地回家了。
接下來兩天,李家時常聽到隔壁周家婆子的罵聲。
周老頭在家的時候還收斂點,周老頭出門後,就不停地罵。
罵老二一家子,罵老大媳婦,枝頭的鳥都要罵飛,路過的螞蟻都罵的不敢動。
周陳氏依舊不爲所動,裝聽不見。
周婆子沒辦法,轉而又開始罵老大一家,錢春鳳沒辦法,只能出來幹活。
周陳氏這纔跟着幹活,不過幹活速度跟以前比差遠了。
---
縣衙裏
朝廷派來的韓大人,鄭大人坐在首位。
徐知府坐在左手下首位,謝晏和曹縣丞坐在右側。
韓鄭兩人是認識謝晏的,才高八斗的佳公子,跑到這小縣城來做縣令。
不少人聽到這個消息,心裏也爲他惋惜。
韓大人看向謝晏,讚賞道:“安平縣一切井然有序,逃難的百姓安置的也很好,沒有發生禍亂,謝大人治理有方,辛苦了。”
“韓大人謬讚,下官職責所在,自當盡力而爲。”
曹縣丞諂妹道:“韓大人,知府大人,已是午時了,下官和謝大人備了酒席,爲您接風洗塵。”
徐知府看了他一眼,這諂妹都寫臉上了,他最不喜歡這樣的。
韓大人淡淡道:“本官還不餓,曹縣丞若是餓了,就先去用飯吧,本官和知府大人還有事要同謝大人說。”
曹縣丞臉色一僵,訕笑道:“下官不餓,只是怕兩位大人一路辛苦。”
徐知府沒理會他,轉而看向謝晏:“謝大人,前陣子本官已經收到你送來的蕃芋,根據你呈報的摺子,蕃地薯是不是也成熟了?”
“是的大人,下官安排受災百姓分成小隊,輪番去採收,許他們每日三十文工錢,三頓飯食,現下已經採完了,還未來得及送去給大人。”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三人眼睛發亮,徐知府說:“讓人取一些來,給兩位大人瞧瞧。”
謝晏給清風使了個眼色,清風立刻讓人擡了兩個竹筐進來。
他介紹道:“三位大人,這些便是在安平縣內種植的蕃芋和蕃地薯,蕃芋畝產兩千六百斤,蕃地薯畝產兩千九百斤,下官各種了三十畝。”
三人走近,拿起來仔細看,眼睛亮閃閃的,產量這麼高,他們靖朝百姓不用捱餓了。
鄭大人笑着道:“謝大人做的好,不愧是探花郎,眼下其他地方還未研究出什麼來,你是第一個種出來的人。”
謝晏搖頭,拱手道:“下官不敢冒領功勞,下官當初呈報給知府大人時,已經寫明瞭,這兩種糧食的種植法子是一位村民研究出來的,下官是跟她學習,才種植成功的。”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