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們看許嘉儀的表情。”福珠提醒二人,“她好像在憋什麼壞。”
接下來要比的是曲樂。
因爲曲樂需要時間準備,所以在比試之前,雙方就已經確定了主題。
主題爲:春。
許嘉儀已經命婢女將自己的古箏搬上戲臺,蓄勢待發,準備應戰。
就算她抽不到紅籤,也要先發制人。
她手中有此次必勝的王牌。
“許嘉儀搞什麼。”沈箏擰眉,起身去抽籤。
可惜,又是白籤。
許嘉儀不裝了,放聲挑釁道:“七公主,接下來三場,嘉儀便不客氣了。”
說罷,許嘉儀提着裙襬,劃了大大一圈,趾高氣昂地走到古箏前坐下。
如此自信,如此的勢在必得。
“她什麼意思啊她!”沈箏氣得胸口起伏,“說得好像前兩場是讓着我們一樣。”
“真是活膩了,她知不知道樂曲是嫂嫂最擅長的!”
要說比這個,沒人比得過林寶初。
豐耕縣多少膾炙人口的曲子,都出自林寶初之手,這整個盛南都知道。
她許嘉儀還妄想在這一題上贏他們?
做夢吧!
許嘉儀準備就緒,清了清嗓子,擺出自以爲最美的姿態。
“嘉儀願以一曲《春暖花開》,獻給各位。”
說罷,纖纖十指撫上琴絃,撥弄。
這番優雅作態,低着頭認真的模樣,讓在場的男人們暫時忘了剛纔兩場的比試結果,爲她傾倒。
春暖花開!
許嘉儀報出曲名時,林寶初和沈箏同時怔住,瞪大眼睛。
爲什麼許嘉儀的曲子也叫《春暖花開》!
兩人相視一眼,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。
果然。
琴聲響起,那熟悉的旋律,不正是林寶初爲了此次比試,特地選的曲子嗎?!
爲什麼許嘉儀也會?!
沈箏慌忙翻開他們準備的曲譜,臉色煞白,“一模一樣、一模一樣!”
她扭頭看向林寶初,“嫂嫂,怎麼會這樣?”
這首曲子是林寶初爲了鼓勵豐耕縣百姓特地準備的,今年很特殊,是豐耕縣解赦的第一年。
所以爲了慶祝這一刻,林寶初想要以此曲鼓勵大家。
“穿越陰霾,陽光灑滿你窗臺,其實幸福,一直與我們同在。”
從許嘉儀口中唱出來,除了扭捏作態,根本沒有穿越陰霾的豁然與磅礴。
她沒有經歷過豐耕縣的過去,怎麼能唱出那種味道?
可曲子終究是好曲子,再怎麼樣,這首曲子依舊唱得大家如癡如醉。
“是學堂!”
![]() |
![]() |
沈箏想了所有的可能性,得出結論。
因爲要給全縣百姓傳遞春暖花開的美好,所以曲子要由學堂的孩子們來傳播。
這首曲子,學堂的孩子們會唱。
而去參加許嘉儀茶會的人,其中不乏學堂的孩子。
“嫂嫂,怎麼辦?”沈箏真的不知該怎麼辦了。
這首曲子她並未要求孩子們保密,說起來,也無法真的追究誰的罪責。
林寶初看着桌上的曲譜,撞曲了,這曲譜便是廢紙一張,不能再用了。
“別緊張,我又不止這一首!”
林寶初絲毫不懼,甚至還有點想笑。
許嘉儀大概不會知道,她的備選方案多得可以把她砸暈。
“箏箏,跟我到後面去。”林寶初拉着沈箏下臺,到後方去做準備。
“林姐姐……”
“珠兒,你幫我們拖下時間,我馬上回來。”
文晉和在場其他人都看到林寶初離席下臺去。
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,但看林寶初略帶急色的模樣,好像是出什麼事。
難道她沒準備好比試的曲子嗎?
戲臺側方的沈戟一臉難看,他聽得出來,許嘉儀與林寶初撞曲了!
至於撞曲的原因是什麼,他尚未知道。
他只知道,林寶初遇上難題了。
“阿寶,可有別的準備?”
沈戟也到後方來,一進幕後,就看到林寶初和沈箏二人在邊彈邊唱邊寫着什麼。
“相公你來得正好。”林寶初把筆遞給沈戟,“我來唱你來抄,箏箏儘快背譜。”
沈戟臨時上陣,雖不知她們想做什麼,但還是照林寶初的做。
“箏箏,這場比試能不能贏,就全看你了。”
只要沈箏能把譜背下,彈出來,他們就能贏。
沈箏自知這場比試的重要性,這是她們輸贏與否的賽點局。
這場要是贏了,那他們就是連贏三場。
五局三勝,便是勝了。
沈箏連做了好幾個深呼吸,她從沒像此刻這般緊張和認真。
曲樂是她熱愛的東西,如果她不能在曲樂上盡一份自己的力量,那就愧對於自己的熱愛。
前面,許嘉儀已經彈奏完畢,大受好評。
“許小姐琴藝高超,出神入化,此曲時而激昂、時而婉轉,引人入勝,好!”
許嘉儀的瘋狂追隨者蔡高文站起來高聲稱讚,幫許嘉儀把方纔丟失的面子,全都找回來。
戲臺下亦是掌聲陣陣。
“看來許小姐還有希望。”
“許小姐在盛京城時,琴藝便無人能匹及,不知七公主方怎麼看?”蔡高文故意挑起矛盾。
福珠不屑地看了他一眼,沒理會。
這讓蔡高文更加窮追不捨,“咦?七公主怎麼不見了?是怕了我們許小姐,羞愧跑了?”
“本公主怎會怕她許嘉儀!”
沈箏抱着琵琶從紅幕後出來,她已經換了一身淺綠衣裙,頭戴一朵紙鳶飾品。
一改往常不善打扮得模樣,精緻且美麗。
“一曲《上春山》,邀各位共賞。”沈箏落落大方,俏皮可愛,充滿元氣。
與許嘉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。
所彈奏的曲子,也是兩個不同的風格。
如果說許嘉儀是大氣婉轉的曲風,那沈箏就是清新、悅耳、歡快的曲風,讓人耳目一新。
“二月天楊柳醉春煙,三月三來山青草漫漫,最美是人間四月的天,一江春水綠如藍。”
相比許嘉儀的《春暖花開》,沈箏的這曲《上春山》更能打動人。
它的詞作簡單,但其中又不乏詩情畫意。
不論戲臺下坐着何人,都能聽懂,且好聽好記,真誠十足。
隨着沈箏的演繹,他們彷彿能看到那紙鳶、兒童、畫船、春風就出現在他們眼前。
撲面而來的春色,果真應了那句:踏遍春山不思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