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5章 最後通牒

發佈時間: 2025-08-10 06:40:29
A+ A- 關燈 聽書

何爲賢王。

第二張試卷的題目只有這四個字。

何太白心中微一詫異,按說這時代是不應該有這種題目的,君王不是應該被人隨便議論的。

何太白此時不知道的是,這道題目是各州州考全部選用的一道題目,是由相國趙高言親自出的,擺明是要讓國君趙響難堪,同時也可以削弱趙響本來就不多的威信。

這道題目卻讓何太白十分犯難,議論君王本來就是不妥,若是語言太過激烈,就是欺君之罪;但要是顧左右而言他、隔靴搔癢,文章就流於平庸,不能保證何太白順利通過州考。

何太白想了半天,也沒想到該怎麼寫這篇文章,他在大腦裏的各種史書裏翻來翻去,卻找不到答案。

正當他苦思不得時,一道靈光乍現,讓他忍不住高興的大叫了出來。

“遠在天邊,近在眼前啊!我怎麼早沒想到呢!”

讓他如此高興的不是別的,正是司馬遷的史記。

因爲在靈鳴大陸的世界裏,司馬遷並沒有寫出史記。

在這裏大漢高祖劉邦一直活到五百多歲,一直穩坐大漢皇帝的寶座,他的兒子跟孫子都一輩子沒有機會坐上龍座,所以司馬遷也沒有因爲宮刑而成了太監,所以他也沒有化羞憤爲力量,寫成流傳千古的史家絕唱。

“太史公,您老沒變成太監,也算幫了我的忙,多謝了。”何太白心中暗道。

史記中滿是評論古今的文章,要答這道題,真是不費吹灰之力。

何太白提筆答道:

“所謂賢王者,唯在擇任將相哉!”

後半句是史記·匈奴列傳中的原話,何太白借用到這裏,一句話破題。

“前朝高祖曾與朝上問羣臣道,‘吾所以有天下者何?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?’

羣臣或曰:‘陛下慢而侮人,項羽仁而愛人。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所降下者因以予之,與天下同利也。項羽妒賢嫉能,有功者害之,賢者疑之,戰勝而不予人功,得地而不予人利,此所以失天下也。’

高祖曰:‘公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夫運籌策帷帳之中,決勝於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鎮國家,撫百姓,給饋餉,不絕糧道,吾不如蕭何。連百萬之軍,戰必勝,攻必取,吾不如韓信。此三者,皆人傑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爲我擒也。‘

羣臣皆拜服。

以高祖之能,達詩聖之境,亦不能已一己之力,平定天下,何況餘者?

而與高祖爲敵者,武仙霸王也,以霸王之能,亦不能得天下,天下人有能過霸王者乎?

此所謂一人之力有窮,而衆之力無窮,所謂賢王,能使衆爲吾所用而。

昔韓信亦曾歸附於西楚霸王手下,爲一小校,而終不能得大用,最終歸於漢王,若使用兵入神之韓信歸於霸王麾下,漢王難勝矣。

而上古賢王亦如是,堯雖賢,興事業不成,得禹而九州寧。

固曰,能者如霸王,不能成就大業,何者?不能任用賢能爾。

而高祖能不如霸王,而成就大漢千年基業,何者?能任用賢才爾。

當今天下,亦不過如此,王之賢,在於任人,而大趙之功業,在於賢人能任用乎!

然若主弱臣強,君不得任用之權,則天下難定,而內外患生,則所謂賢王,能任善除間而已!”

這篇文章何太白脫胎於史記中的幾段記載,又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寫成,通篇一氣呵成,完筆後何太白滿意地呼出一口氣。

文章中何太白舉了漢高祖劉邦,與西楚霸王、武仙項羽爭天下的歷史,來說明問題。劉邦實力不如項羽,卻能擊敗項羽得到天下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任用賢才,最後引出何太白的結論,什麼是賢明的君王?能任用賢才的就是賢明的君王。

最後一句卻是何太白對當今趙國局勢的暗諷,不留痕跡的諷刺了今天趙國相國專權的局勢。認爲今天趙國的內憂外患全都是源於君主的力量太弱,而相國的力量太強,最後的意思是說,對於今天的趙國而言,所謂賢明的君王,就是能夠任用忠心的人,剷除間臣而已。

何太白又檢查了一遍,十分滿意,將第二張試卷放到一邊,馬不停蹄地看起第三章試卷來。

第三章試卷考的是詩詞,題目是寫三首詩,第一首是詠四季詩,第二首是詠人詩,第三首則是要求做一首殺詩。

對於一般的考生來說,前兩首相比起來比較簡單,而第三首最難,因爲殺詩是一種可以在戰場上殺敵的詩詞,如果做成的殺詩讓考官滿意,就可能會被選入國家文華院,經過文華院的院士們認定,就可以成爲呼嘯戰場的殺詩。

所以寫殺詩對於最低級的侍讀們而言,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這道考題也並不是真的指望會從這些侍讀們筆下誕生出真正的殺詩,而是作爲一種衡量的標準而已,很少真正有侍讀寫出的殺詩被選入文華院認定。

但是對於何太白來說,這道題目卻是他脫穎而出的大好機會,因爲他腦子裏存着上千首流傳千古的邊塞詩、風景詩、人物詩,所以作詩的題目,無論什麼題目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難度。越難的題目,就越能讓他跟別人拉開差距,一鳴驚人。

前兩張試卷讓何太白十分費腦筋,詩詞這卷卻是手到擒來,他唯一思索,就開始寫第一首,詠四季詩。
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

晴空一鶴排去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!”

第一首何太白用劉禹錫的這首膾炙人口的“秋詞”搞定,這首詩貴在與衆不同、別出心裁,正如詩中所說,自古遇到秋天都是悲苦,我確認爲秋天更勝春天。

此詩雖然是詠秋,其實卻是在詠志,用秋日表達作者心中凌雲之志,借用在這裏,必定能讓自己得一個高分。

何太白刷刷幾筆寫完第一首,忍不住哈哈一笑,暗想自己真是佔了天大的便宜。

詠人詩寫哪一首呢?何太白想了想,下筆快速寫起來。

“折戟沉沙鐵未銷,自將磨洗認前朝。”

第二首何太白打算用杜牧的這首“赤壁”來答,此詩立意新穎、又蕩氣迴腸,用在這裏十分合適。

何太白提筆正要繼續寫下去,突然心中暗叫一聲,不好!

浮動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