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有五天,就是盛朝的新年了。
這是林寶初穿越到這裏之後,過的第一個新年。
也是她跟沈戟在一塊兒過的第一個新年。
一大早的,她就換好衣服,拿着揹簍、鐮刀和鋤頭,跟沈戟一塊出門。
“阿寶,我們要去何處?砍甘蔗嗎?”
沈戟是早上洗臉的時候,突然被林寶初告知一會兒要出門的。
冬日農閒,這幾天他們除了去池塘喂蝦之外,很少出門。
基本上都是在後院忙菜園和雞舍的事兒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哦對了,還有給葡萄園的幼苗裹稻草保溫。
除此之外,便是在家中剝玉米。
昨夜氣溫驟降,林寶初微微有些着涼。
她裹緊身上的衣裳,吸了吸鼻子,“我們去山裏採些竹葉回來包糉子,順便看看有沒有冬筍可以挖。”
明天是扶貧小隊年前的最後一天上工,上完就放假了。
她去割些竹子葉回來包糉子,給扶貧小隊當做年貨。
至於冬筍,少的就當做冬日嚐鮮,給年夜飯增加一道菜。
要是多的,她就用缸醃起來,做成酸筍。
無論是酸筍炒田螺,還是酸筍炒肉都可以。
對了,煮玉米粥的時候配一盤炒酸筍,那才叫過癮。
“包糉子?”沈戟疑惑,“糉子是什麼?”
“糉子是一種過年過節常常都會做的喫食。”林寶初走在田埂上。
田裏的油菜花長得很快,已經快到她膝蓋了。
從縣衙門口到不遠處的山腳,在這寒風蕭瑟的冬日裏,仍是一片鬱鬱蔥蔥。
這個時候的油菜花非常嫩,可以掐頂回去炒菜、打火鍋,是清甜無比的當季時蔬。
沈戟牽着馬,路過黑甘蔗地的時候,他們到地裏挑了幾根長得好的甘蔗。
把甘蔗砍了,頂端的綠葉就丟給馬兒喫。
“把馬拴在這兒喫草吧,咱們自己去山裏就行。”
林寶初和沈戟一人拿着一根甘蔗,一邊啃一邊往山裏去。
黑甘蔗脆軟多汁,因爲種在田裏,土質比山裏好,它長得也就比山裏的紫皮甘蔗好。
甜度雖不如前世,但也是令人震驚的存在。
看沈戟的反應就知道了。
種甘蔗的時候,沈戟是喫過甘蔗的。
但那個時候的甘蔗,沒有現在的甜,現在的甘蔗清爽、鮮甜、汁水足。
喫起來還有一種混合了田野、山川、河流的,來自大自然的饋贈的震撼感覺。
它用它的甘甜,充分的向世人展示了土地的力量。
沈戟終於理解,爲什麼林寶初說甘蔗是農事的甜蜜源泉了。
“阿寶,我們明年還要種甘蔗,種很多很多甘蔗!”他突然對林寶初說。
只是前方那一座山的甘蔗,根本滿足不了他。
開春後,他還要去開別的荒山,讓整個豐耕縣的山都種上甘蔗!
他甜死他們!
“那是當然要種的。”林寶初挽着他的手,展望未來,“我還要開糖廠掙大錢呢。”
“那裏的竹葉大,我們去那邊!”
山澗旁的竹林枝繁葉茂,林寶初一眼就相中了。
比巴掌還寬的竹子葉,真是天選的糉葉。
她用鐮刀去勾,怎麼也夠不着,沈戟只是輕鬆一個擡手,就摸到葉子了。
他把沒喫完的甘蔗卡在腰帶裏,唰唰唰給她砍了一堆竹葉,丟在地上,讓她挑選。
“這些夠用了。”
林寶初打斷他,“你去山裏看看有沒有冬筍吧,我在這兒剝葉子。”
兩人分工,一個在山裏挖筍,一個在石頭上剝竹葉。
陣陣寒風吹來,山裏沙沙沙的聲音從未間斷。
沒一會兒,就陸續有人進山來。
“小夫人,你們也來挖筍啊?”
是附近村子的村民。
林寶初點點頭,算是打招呼了。
看來竹筍在古代還挺受歡迎,大家都會吃了。
沈戟還在挖筍,林寶初挑好竹葉,放到揹簍裏後,她就去把山腳的枯木拖到山澗水坑裏,打溼後又拖回去。
泡過的枯木扎堆堆放好。
“阿寶,你在做什麼?”
沈戟挖了半揹簍竹筍,看到村民們進山來挖,他就沒有再挖了。
下山時正好看到林寶初在泡木頭,他很是不解。
“用水泡木頭,可以加快木頭腐爛,明年能長出更多木耳。”林寶初打的就是這個主意。
“你挖了多少?”
沈戟轉身,讓她看揹簍裏的筍,“夠吃了嗎?”
“夠了,反正冬日還長,咱們還可以再來,從冬筍挖到春筍。”
林寶初也背起她的揹簍,她的揹簍裏是竹葉,輕的,沈戟的揹簍裏是竹筍,重的。
兩人打道回府,她牽着馬,他扛了捆甘蔗。
糯米和粳米按照比例混合,泡了一夜。
第二天一早,林寶初就去豬肉鋪割了幾斤五花肉回來,切成二指長寬的肉條,和芝麻花生碎一起,醃製。
又把泡好的綠豆揉搓、脫皮,備用。
沈戟在廚房裏,按照林寶初的指示,把糉葉煮一煮。
他煮糉葉用的全都是田裏的幹稻草,稻草灰一會兒得收集起來泡鹼水,留着煮糉子用。
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了,米、肉、綠豆、糉葉、稻草繩。
一切準備就緒,林寶初就開始包糉子。
要是前世,她包糉子頂多拳頭大小,但現在,她要包大的。
既然是要當做年貨來送人的,自然是越大看着越喜人。
而且這個朝代缺喫的,不講究淺嘗輒止,要喫就得喫飽、喫夠。
小糉子偏精緻,精緻還不太適合當下的豐耕縣現狀。
林寶初在掌心上,把幾片大竹葉錯疊在一起,用湯勺舀了一大勺溼米鋪在糉葉上。
鋪開後,在中間的位置放上三塊肉,又把綠豆鋪滿在上面。
最後再加一層溼米,包成拱形的長條糉子。
浸溼的稻草繩將糉子纏繞,一個大糉子纏五根稻草,怎麼折騰也不怕散掉。
一個像胳膊粗細,料足又好看的糉子就包好了。
糉葉是深顏色的翠綠,纏着嫩黃的稻草繩,包好的糉子白白胖胖…哦不,是綠綠胖胖的,十分喜人。
包糉子是技術活兒,林寶初不讓沈戟插手,怕他笨手笨腳的給她幫倒忙。
她一個人從上午包到下午,三十斤的米,包了五十多個糉子。
每一個都有七八兩左右的大小。
包好之後,三口竈全開,直接上鍋煮,否則今晚來不及分給扶貧小隊了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