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ivclass=“tt-title“>第332章爲女兒請旨和離
皇帝舒展了嘴角,“陳氏,你先起身,朕的文武百官皆是明理之人,今日羣臣投票,必會給宋氏一個公正的結果。”
陳氏被帶了下去。
她到幕布後,一眼便見另一邊角落裏被綁起來的宋拓。
想必將她方纔的話一字不漏聽了去,他此刻目眥欲裂,如惡鬼一般,眼睛幾乎要瞪出眼球,模樣十分可怖。
偏偏他手腳被捆着,嘴裏被塞了布塞。
兩側還有御前侍衛緊緊抓着他,令他無法行動半寸。
饒是如此,他那樣兇殘的目光也叫人膽戰心驚。
宋氏族裏好幾個年輕後生無意間觸及他的眼神,都急忙移開目光。
陳氏卻迎上他的視線與他對視。
二十多年來,她一直學不會鑽營之道,不會籠絡人心,更是毫無智計,且凡事糊里糊塗不求動腦,常被婆母拿捏。
她知曉自己不是個合格討喜的母親,未能幫到兒子什麼。
但她生養了他,於他有切實的生養之恩。僅這一點,他不該大逆不道!
她是開竅太晚,不是不愛孩子!
然而這個逆子的所作所爲,親手斬斷他們的母子情,是他逼着她走到這一步。
他們之間,再無原諒可談,也再無回頭餘地!
宋拓恨到了極致。
這天下間怎有如此禍害兒子的母親,她竟然當着文武百官的面造謠他不舉。
她如此說過之後,他便成了滿京城的笑話,哪裏還有臉再承爵位?
他心口倏然痛的失去知覺,人昏了過去。
大殿上的沸騰平息下來。
陳氏下去之後,謝御史叔侄便消停,太后黨也偃旗息鼓,再無人質疑。
皇帝眉目舒展,請衆臣開始投票。
不一會兒,徐公公端着托盤上前。
托盤裏是兩個竹筒,裏頭各放有竹籤。
同意宋拓讓渡爵位的投放在左側竹筒,持反對意見的放右側。
“一目瞭然,就不必數了。”皇帝直接宣佈結果:“羣臣決議,南亭侯宋拓讓渡爵位給同支二房宋羽之孫宋遠,朕會按羣臣意見擬一道聖旨下達,不日即生效。”
大殿兩側的帷帳內,宋氏族人相視而笑。
原本他們以爲今日要面臨許多挑戰,族長與各位族老都提前準備了說辭。
他們甚至將那日在墳地上,先人降怒一事反覆推敲,反覆提煉,力求一個邏輯完美的說辭,爭取在今日殿上陳述時不被質疑。
沒想到根本未用上。
陳氏一番話,直接將宋拓打上絕嗣的烙印。
結果是由羣臣投票,皇帝也未擔上“苛待功臣後人”的罵名,皆大歡喜。
讓渡一事塵埃落定,十分完美,韋映璇也翹了嘴角。
接下來該她自己的事了。
“陛下,臣有事要稟。”
卻在此時,文臣隊伍裏,一個臉龐清瘦,身量不高的男子站出來。
竟是翰林學士韋謙!
“韋愛卿,有何事要奏?”
韋謙神情肅穆地走到大殿中央,竟一撩衣袍跪下,大聲道:“陛下,臣今日斗膽,懇請陛下明鑑,準臣女韋映璇和離出南亭侯府!”
他此話落下,滿殿皆驚。
帷布後,韋映璇也露出驚訝神情。
她從未指望過父親兄長,和離一事從頭到尾也只自己圖謀。
爵位順利讓渡,她便趁着此時請旨和離,她父親怎比她反應還快?
她哪裏想到,是許容齡前一日親自上韋謙府上見了他的姨娘,敲打了幾句。
是韋禛與許容齡商議好的。
女子要和離,怎好自行開口,父親還健在,叔父開口也不合適!
韋謙和韋昌夫子關起門來審時度勢,想到了方方面面。
“映璇雖然叛逆心重,不夠孝順爲父,但她卻比映雪那個逆女強的多,在外頭始終未給韋家丟人現眼,且她現在交際手腕了得,聽說她與王將軍府都有了交情。”
![]() |
![]() |
“你二叔這只狡猾狐狸得了皇帝歡心,日後前途不可限量,他十分看重映璇,他現在助力映璇和離,保不齊還有其他打算。”
“咱們作爲她父兄,此時搭一把手也不虧,今後靜觀其變,也許映璇離開侯府會有更好的去處。”
“父親所言極是,兒子也如此想,外人總將咱們看作一體,映璇與侯府勢不兩立,便也是給家裏立了仇敵,若換了別人還要掂量,但這個宋拓,兒子早瞧着他不順眼,就按二叔二嬸的意思,助映璇和離罷!”
“映璇記了您的人情,說不定會收了叛逆心,今後好生歸順、孝順。”
父子商議定後,很快便是今日殿上投票。
等投票一結束,韋謙便知曉到了提和離的最佳時機,若錯過此時,今後再無比今日更好時機。
他便果斷站出來。
皇帝目光如炬地望他,“哦?韋愛卿突然爲女請命和離,可是有苦衷?不妨細細道來。”
和離非同小可,自然要道明緣由。
韋謙義憤填膺,“宋拓與臣女成婚數載,本應琴瑟和鳴,然,宋拓性情乖戾,幾番無端針對臣女,致使夫妻情分名存實亡,臣女日夜憂思,痛苦萬分,臣作爲父親,心如刀絞。”
韋昌也離了位置,得了皇帝首肯後說道:“陛下,侯爺曾冤枉我妹子偷盜。數月後,又企圖構陷我妹子與人私通,最後皆被證實爲陰謀,侯爺爲了壓下我妹子的委屈、壓下我與父親的憤怒,還曾寫了罪己書兩封!在我妹子手裏!”
口說無憑,韋昌既然提到罪己書,皇帝便饒有興致道:“韋映璇可在?上殿上呈證據。”
“是。”韋映璇聲音清冽,她拂開帷幔,大步走到殿上。
朝着皇帝下跪叩首,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和離書。
皇帝看過後,滿面憤怒。
“確實做的太過了,不配爲人夫。”
韋謙適時嗚呼,聲音透着哽咽,“陛下,臣女之遭遇實非常人所能忍,臣不求女兒富貴榮華,但求她能得一份愛重,懇請陛下體恤臣女之苦,準其與宋拓和離,各自安好。”